6岁前有6个敏感期,家长了解特点后,用对方式,助娃健康成长
2023-12-09 03:18:52

原标题  :6岁前有6个敏感期  ,岁前式助家长了解特点后,敏感用对方式,长解长助娃健康成长

导读 :孙瑞雪老师在《捕捉儿童敏感期》一书中写道: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  ,特点儿童的后用心智水平,便从一个层面 ,对方上升到另一个层面。娃健

也就是康成说,儿童的岁前式助敏感期 ,是敏感特别重要的 ,因而它是长解长孩子心智水平提升的跳板,要是特点顺利过去了,孩子的后用各项能力 ,都会得到很好的对方提升 。

处在敏感期的娃健孩子,会对特定的事物很感兴趣,例如特别喜欢观察小虫子 、小蚂蚁甚至更微小的物体  ,说明是到了细小事物敏感期 。而你发现,孩子每天放学要把鞋子摆整齐才肯换拖鞋 ,平时的玩具也按颜色 、大小 ,摆的整整齐齐,这说明秩序敏感期到了……

我家孩子已经6岁了,经历过了学龄前大大小小的敏感期 ,我也算有些心得和体会了。今天分享给大家 ,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,当孩子到了这样的敏感期时,不要盲目阻止,避免错失激发潜能的时机 ,耽误了能力发展  。

1 、语言敏感期(3个月-3岁)

从3个月左右 ,就可以引导小婴儿尝试发音  ,并提供音乐 、童谣 、绘本等可以发声的启蒙道具,帮助孩子锻炼语感。等到9个月左右,宝宝基本可以发简单的词语了 ,例如“爸爸、妈妈 、爷爷、奶奶” ,就可以多跟孩子说话 ,刺激语言发展了 。

展开全文

等到3岁上幼儿园后 ,掌握了基本的日常用语,经常跟孩子聊天 。能提升表达能力。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后 ,每天放学路上 ,我们都会聊很多,幼儿园发生的事情,他说 ,我听 。

2 、感官敏感期(1-1.5岁)

我家孩子刚出生时 ,有亲戚送来了一个拨浪鼓,我每天摇一摇 ,他就会盯着我看,后来我把拨浪鼓放在他手里,慢慢的他就能握住了 ,自己摇起来。

1岁以内,多给孩子听儿歌,可以是父母哼唱的 ,也可以是有声读物 ,帮助孩子感知 ,不同的声音 。

进入到1岁以后,就可以把听、看 、摸结合起来 ,识别颜色、听有声音的启蒙道具 、摸洞洞书,或者有触感的早教道具。

3、动作敏感期(3个月-3岁)

三翻六坐八爬 ,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,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不同,并不能作为统一标准 。

一般孩子在3个月时 ,已经可以自主抬头、俯卧1分钟左右了,再过一两个月 ,手臂力量发展足够 ,就可以翻身 、侧身了。

大动作发育是儿童成长的里程碑  ,每次做儿保检查时 ,医生也会重点观察 ,婴儿的大动作发育情况 。

平时可以用抓握玩具、积木等  ,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发展,并刺激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。

进入到2岁左右,孩子基本上可以独立行走 ,在妈妈的帮助下 ,穿衣服了 ,肢体协调能力,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。

可以用蒙氏早教道具 ,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,以及用扔球 、跑、跳的方式 ,锻炼肢体协调能力 。

4、秩序敏感期(2-4岁)

记得我儿子在两岁多的时候,就开头进入到秩序敏感期,他摆好的凳子 、玩具 、鞋子,要是有人动了 ,就会特别生气。

有次我没注意 ,着急上班穿鞋子打了个踉跄,碰倒了他的鞋子,儿子的眼泪立刻来了,委屈巴巴的跟我说:“妈妈 ,你要跟我说对不起 ,你碰倒了我的鞋子 。”虽然忙着上班,但我知道他处在秩序敏感期 ,需要得到安慰,赶紧跟他说对不起,并顺手摆正了鞋子 。

因此,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,家长不要轻易去破坏孩子的物品 ,也要逐渐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,这也是守规则的启蒙期。

5 、微小事物敏感(1.5岁-4岁)

不管看到地上的虫子 ,还是妈妈衣服上的亮片,孩子都要观察上一阵子 ,这就是微小事物敏感期到了。

这也是培养观察力和专注力的黄金期,记得不要轻易打扰孩子,让他安静的看着,仅仅要不出安全状况就好了 。

6、阅读敏感期(2-5.5岁)

阅读敏感期也被称为文化敏感期 ,一般在2岁左右,孩子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。刚开头可能是纸板书、洞洞书 。

等到3岁左右 ,就可以挑选合适的书籍,每天给孩子读了 。上幼儿园后  ,更建议固定阅读时间,此时儿童的记忆能力、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,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,更愿意在书籍里探索了 。

我家儿子在出生后没多久 ,我就开头每天给他读童谣、儿歌、绘本 ,他刚开头也听不懂  ,就是静静的看着我 。后来 ,刚6个月左右 ,他就开口叫“爸爸、妈妈”了,后面的语言学习 ,也很顺利 。

现在上一年级了 ,老师经常夸孩子 ,上课注意力集中,还爱阅读 ,懂得知识很多,平时小测都是双A+ ,深得老师的喜爱 。因此,阅读的习惯 ,越早培养越好 ,尤其是处在阅读敏感期  ,更要重视。

枕边育儿寄语 :

学龄前的教育是昂贵的 ,即使是公立幼儿园 ,也要一个月八九百块钱,这就充分说明,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。而我们作为家长 ,在孩子6岁前的成长关键期,更要重视引导和教育!

(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
(作者:新闻中心)